脊髓損傷的分類與嚴重程度評估

脊髓損傷的分類與嚴重程度評估

一、脊髓損傷概述

脊髓損傷(SCI, 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外力或病理因素導致的脊髓損害,進而影響身體的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功能。這種損傷可能會對個案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甚至導致永久性癱瘓。了解脊髓損傷的基本概念及其病理機制,對於治療與復健具有重要意義。

脊髓的基本功能

脊髓是人體神經系統的重要部分,負責連接大腦與身體其他部位,透過神經傳導來控制運動、感覺及自律神經功能。根據解剖位置,脊髓可分為以下幾個區段:

脊髓區段 對應功能
頸髓(C1-C8) 控制頸部、手臂及橫膈膜的運動與感覺
胸髓(T1-T12) 影響軀幹穩定與自主神經功能
腰髓(L1-L5) 負責下肢運動與感覺
薦髓(S1-S5) 控制部分下肢及膀胱、腸道與生殖器功能

脊髓損傷的病理機制

脊髓損傷主要可分為原發性損傷與繼發性損傷兩個階段:

1. 原發性損傷

原發性損傷是指脊髓受到直接外力撞擊,例如車禍、跌倒、運動傷害或槍傷等,導致神經組織受損。這類損傷通常是不可逆的,會破壞神經細胞及神經連結。

2. 繼發性損傷

繼發性損傷是指原發性損傷後,因為發炎反應、血流供應不良、自由基產生等因素,使神經組織遭受進一步損害。這個階段的損傷可能持續數小時到數週,為治療與復健提供了介入的機會。

脊髓損傷對身體功能的影響

脊髓損傷的影響範圍取決於損傷部位及受損程度。一般而言,損傷位置越高,影響的身體部位越多。以下列舉幾種主要影響:

  • 運動功能損害:肌肉無力或癱瘓,嚴重程度視損傷區段而定。
  • 感覺功能喪失:受損區段以下的部位可能無法感受到疼痛、溫度或壓力。
  • 自主神經功能受損:影響體溫調節、血壓控制、膀胱及腸道功能。
  • 呼吸困難:高位頸髓損傷(如C3以上)可能影響橫膈膜運作,導致需依賴呼吸器。

了解脊髓損傷的基本概念及其影響,是後續分類與評估的基礎。在下一部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脊髓損傷的分類方式,以幫助醫療人員及患者更清楚地認識此類傷害。

二、脊髓損傷的分類

脊髓損傷可依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包括根據受損部位、受損程度以及臨床表現來區分。這些分類方式有助於醫師評估患者的狀況並制定適合的治療與復健計畫。

依據受損部位分類

脊髓從上到下可分為幾個區段,不同區段的受損會導致不同的功能影響。主要區分如下:

脊髓區段 可能影響的身體功能
頸髓(C1-C8) 可能影響四肢運動與感覺,嚴重時可能導致四肢癱瘓(四肢癱)。
胸髓(T1-T12) 影響軀幹與下肢運動與感覺,但上肢功能通常保留。
腰髓(L1-L5) 影響下肢運動與感覺,可能導致步行困難。
薦髓(S1-S5) 影響膀胱、腸道及生殖功能,嚴重時可能導致排尿、排便障礙。

依據受損程度分類

根據脊髓損傷的嚴重程度,可分為完全性損傷與不完全性損傷:

完全性損傷

指脊髓完全損傷,受損區段以下的感覺與運動功能全部喪失。這樣的情況下,患者可能無法自主移動該區域的肌肉,也無法感覺觸覺或疼痛。

不完全性損傷

指脊髓部分受損,患者仍保留部分的感覺或運動功能。不完全性損傷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患者仍能部分移動,而有些可能僅有少量的感覺回饋。

依據臨床表現分類

依據受損對身體的影響,脊髓損傷可細分為以下類型:

  • 中央脊髓症候群: 常見於頸椎受傷,通常影響上肢功能多於下肢。
  • 前脊髓症候群: 主要影響運動功能,而感覺功能可能部分保留。
  • 後脊髓症候群: 影響本體感覺與深層觸覺,但運動能力通常保留。
  • 棘束症候群(Brown-Séquard症候群): 因脊髓單側受損導致同側運動障礙與對側感覺喪失。
  • 馬尾症候群: 影響薦髓與腰髓,可能導致下肢無力、膀胱與腸道功能障礙。

這些分類方式有助於醫療團隊確定病情嚴重程度,並擬定適合的治療與復健計畫。透過正確的分類與診斷,患者能夠得到更精準的治療,提高復原的機會。

三、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標準

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制定了一套廣泛應用的標準,用來評估脊髓損傷的嚴重程度。這套標準包含感覺與運動功能評估,並根據神經功能的完整性將損傷分為A至E五個等級。

感覺與運動功能評估

ASIA的評估方式主要包括感覺功能檢測與運動功能測試。

感覺評估

評估者會使用輕觸與針刺刺激來測試患者對於不同皮節(Dermatomes)的感覺能力,記錄是否有感覺缺失或異常。

運動評估

測試特定肌肉群的肌力,評估患者是否能夠自主運動,並依據0至5級的標準評分,5級表示正常肌力,0級則表示完全無肌力。

ASIA損傷分級

根據評估結果,ASIA將脊髓損傷分為以下五個等級:

等級 說明
A級(完全性損傷) 無任何感覺或運動功能,在S4-S5區域(肛門括約肌)也沒有功能
B級(感覺不完全) 有部分感覺功能,但無法控制運動,S4-S5區域仍保有感覺
C級(運動不完全) 部分肌肉可活動,但肌力小於3級(無法對抗重力)
D級(運動不完全) 多數肌群的肌力大於或等於3級,可對抗重力
E級(正常) 感覺與運動功能均恢復正常

ASIA標準能幫助醫療團隊判斷損傷程度與恢復的可能性,指導後續的復健計畫與照護策略。

四、其他評估方法

除了ASIA分級之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評估工具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更準確地了解脊髓損傷患者的功能狀況。其中包含MRC肌力評估、Barthel指數以及其他脊髓損傷功能評估工具。

MRC肌力評估

MRC(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肌力分級是一種用來評估肌肉力量的標準方法,醫療人員可以透過此評估來判斷患者不同肌群的功能恢復狀況。評分標準如下:

分數 肌力表現
0 完全無法收縮
1 僅有輕微肌肉收縮,無法移動關節
2 可在減重狀態下移動關節
3 可對抗重力移動關節,但無法對抗外力
4 可對抗一定外力,但肌力減弱
5 正常肌力,可對抗強力阻力

MRC評估主要應用於測量四肢的肌肉力量,特別適用於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追蹤。

Barthel指數

Barthel指數是一種常見的日常生活功能評估工具,可以用來衡量脊髓損傷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評分項目包括進食、穿脫衣物、如廁、行走等功能。評分範圍從0到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好。

Barthel指數評估項目

  • 進食
  • 洗澡
  • 個人清潔(如洗臉、刷牙)
  • 穿脫衣物
  • 如廁
  • 控制大小便
  • 床椅轉移
  • 平地行走
  • 上下樓梯

透過Barthel指數,醫療人員可以快速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獨立能力,並根據評分結果調整復健計畫。

其他脊髓損傷功能評估工具

除了上述兩種評估方式,還有其他一些常用的功能評估工具,例如:

FIM功能獨立性評估

功能獨立性量表(FIM,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是另一種廣泛應用於脊髓損傷患者的功能評估工具,它包含身體活動和認知功能兩個主要面向,如自理能力、移動能力、溝通與社交互動等,是一種較為全面的評估方式。

SCIM脊髓損傷獨立測量

SCIM(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專為脊髓損傷患者設計,涵蓋日常生活活動、呼吸與括約肌控制,以及行動能力等項目,相較於FIM,SCIM更能細緻描述脊髓損傷患者的功能狀態。

綜合運用這些評估工具,可以幫助醫療團隊更完整地了解患者的肌力、日常功能與獨立能力,進一步設計出最適合的復健計畫。

五、臨床應用與預後

脊髓損傷的預後與功能恢復因受傷類型、嚴重程度和復健計畫而有所不同。透過評估損傷部位、殘存神經功能以及及早進行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在可行的範圍內恢復最大功能。

脊髓損傷類型與功能恢復可能性

不同類型的脊髓損傷會影響患者的功能恢復程度。以下是各種脊髓損傷類型與其可能的功能恢復:

損傷類型 可能的功能恢復
完全性脊髓損傷 長期預後較差,通常無法恢復受損部位以下的運動與感覺功能。
不完全性脊髓損傷 部分神經訊號仍能傳遞,透過積極復健,有可能恢復部分運動或感覺功能。
中央脊髓症候群 上肢功能較受影響,但下肢恢復的機會較高。
前脊髓症候群 運動功能較難恢復,但可能保留部分感覺功能。
布朗-賽卡症候群 單側運動能力較佳,另一側感覺較佳,預後相對較好。

影響預後的因素

幾個關鍵因素會影響功能恢復的機率:

  • 損傷程度: 完全性損傷的恢復機會較低,而不完全性損傷則有更好的復原潛力。
  • 治療及時性: 早期進行醫療介入,包括類固醇藥物或手術減壓,有助於降低進一步損害。
  • 復健計畫: 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能夠促進神經重塑,提高患者的獨立性。
  • 年齡與健康狀況: 年輕且健康的患者通常恢復較快,因為其神經再生能力較好。

復健治療的重點

復健是脊髓損傷患者恢復功能的關鍵。復健治療的目標是提升生活品質,幫助患者盡可能恢復日常生活的獨立性。

物理治療

透過運動訓練來維持肌肉活力,預防關節僵硬,並促進神經重塑。主要內容包括:

  • 關節活動訓練
  • 步行訓練(適用於具備條件的患者)
  • 肌力訓練與平衡訓練

職能治療

幫助患者適應並學習使用輔具,以改善日常活動能力。內容包括:

  • 適應性用具使用訓練
  • 手部精細動作訓練
  • 生活技能訓練,如穿衣、進食與如廁

心理與社會支持

脊髓損傷對患者的心理與社交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心理諮商與社會支持對於適應新生活相當重要。

  • 心理治療與情緒支持
  • 社交技能培養與人際互動引導
  • 家庭介入與照護指導

結語

脊髓損傷的預後與治療效果因個體差異而異,但透過適當的復健計畫與專業支持,許多患者仍能提高生活品質,甚至部分恢復功能。持續的治療與家人支持,是幫助患者改善生活的重要因素。